我決定簡單地生活

《我決定簡單地生活》閱讀心得:少一點東西,多一點自己

有時候不是太忙,而是東西太多了

我是在一段明明不忙、卻總覺得「東西好多」的時期,打開這本書的。房間其實不亂,甚至可以說是有條理,但每次一坐下來,心裡就浮躁。目光不自覺地掃過那些用不到卻捨不得丟的物品、過度收納的角落,以及那些「總有一天會用到吧」的東西,忽然意識到,也許我缺的不是空間,而是清楚而果斷的選擇。

少一點東西,多一點自己

這本書讓我開始問: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

這本書是日本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的紀錄。他從一個什麼都想留、生活被物品塞滿的人,轉變為只留下最基本生活用品的實踐者。但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你怎麼整理收納的工具書,它更像是一個溫和的陪伴,透過他親身經歷,一頁頁引導讀者去思考:「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我想過的是怎樣的人生?」

每次捨棄,其實都是在練習選擇

書中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:「每一次丟東西,其實都是在選擇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。」丟掉的,不只是物品,還有那些一直被我們忽略的情緒和壓力。那是一種練習,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行動。當你願意放手,你其實是在更清楚地告訴自己:這才是我想留下的生活。

從一個抽屜開始的自我整理

我讀到這段時,剛好清空了書桌抽屜。裡面有幾張從大學時期留下的明信片,從未貼過,也沒打算寄出,但我一直留著。那天我終於問自己:「我還需要這些嗎?」我不是突然變得果斷,而是在那一刻明白,它們之所以重要,不是因為還要再用一次,而是因為我早就記住了它們曾帶來的陪伴。然後,我把它們放進了回收箱。

簡單生活,不是清空而是重選

佐佐木並不是一開始就成為極簡主義者的,他也經歷過反覆、不安、甚至後悔。他的書讓我明白:所謂簡單,不是一場激烈的斷捨離,而是一次次溫柔的對話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他反覆強調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觀念:「主體性」。不是跟風,不是照著哪個收納達人的方式生活,而是誠實地問自己:「我想要怎樣的生活?」

書裡的三句話

這本書的語句雖簡單,卻句句有力。我特別記下三句話,成為我整理時會回想的提醒。

「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,就會一直想擁有所有東西。」
這提醒我,有時候我們不是東西太多,而是內心太空,才會不斷抓取。

「東西的數量少了,才能真正珍惜每一樣留下的東西。」
從前我總是想多備幾個類似的東西備用,但最後真正被使用、被喜歡的,其實就那幾個。

「房間就是你的心的鏡子。」
當我整理房間、留白空間的時候,我發現自己腦子也不再那麼亂了。

少一點東西,多一點自己

讀完這本書後,我開始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每天真正有在使用的東西:哪個杯子是我每天用的?哪張椅子我真的會坐?哪個角落我最常發呆?然後,我讓其他東西慢慢退場。不是急著清空,而是學會放過自己,也放下那些一直以來不想面對的決定。

簡單不是少,而是剛剛好

極簡生活,不是冷冰冰地減法人生,而是學會把注意力還給重要的事。真正的簡單,是剛剛好的自在,是更能專注於當下的人事物。這本書沒有強迫你做出馬上改變,它只是輕輕地說:「不如你先從一樣東西開始,問問自己我還需要它嗎?」

我決定簡單地生活

📘 推薦書籍資訊


👉 更多生活筆記與閱讀靈感,也可以來逛逛:
🌿 Daily Nest|生活慢調小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