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在一段與家人的衝突後,打開這本書的。當時我感到疲憊又混亂,明明什麼錯都沒有,但卻背負著滿滿的愧疚。那種「我是不是太自私?」「是不是我不夠體貼?」的內疚感,早已成為我與親密關係相處的慣性。
直到我讀到《情緒勒索》這本書,才有一種「原來不是只有我」的感覺。書裡寫的不是誇張的情節,而是我們在伴侶、父母、同事甚至朋友之間,最熟悉不過的語氣、對話、沉默。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,她用清楚又溫柔的方式,讓我第一次有勇氣面對那句話:「有些你以為的關心,其實是勒索。」
情緒勒索,不是情緒化,是模式
這本書一開始就點出情緒勒索的本質:是一種透過恐懼、罪惡感和責任感,來控制他人的互動模式。它不總是大聲吼叫,有時甚至語氣柔和、眼神委屈,但你就是知道,只要你做了違背對方期待的事,情緒的壓力會全落在你身上。
例如這些句子你一定聽過:
-「我還不是為你好,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?」
-「沒關係啊,你就去啊,我一個人也可以。」
-「你變了,以前的你不會這樣。」
這些話不是在溝通,而是在操控。他們不是想知道你的想法,而是要你按照他們的預期行動。
為什麼我們會讓步?因為不想傷人
書中讓我很有感的一點是:情緒勒索之所以會成立,往往是因為「被勒索的人」其實很善良。我們想維護關係,不想讓對方失望,於是選擇忍讓、退縮、妥協。但這樣的循環只會讓人越來越不快樂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。
我曾經也這樣覺得:是不是我太敏感?是不是我太玻璃心?但這本書讓我理解,當我們內心開始糾結、懷疑、喘不過氣的時候,也許不是我們太脆弱,而是這段關係的互動早就失衡。
書中四種勒索關係角色,你是哪一個?
周慕姿提出一個很實用的分類,把情緒勒索關係拆解為四種角色:
- 施勒索者:用情緒控制他人,讓人為自己負責
- 受勒索者:容易內疚,習慣壓抑自己迎合他人
- 旁觀者:看見問題但選擇沉默、逃避
- 共犯者:表面中立,實際上強化勒索者行為
這個分類讓我第一次不帶責備地看清自己的位置。原來,我一直是受勒索者,而且還時不時成為共犯者,幫助那些讓我難受的人合理化他們的行為。
「設立界線」不是自私,是成熟
最重要的,是這本書不只是揭露問題,更教我們如何走出來。從學會辨識語言陷阱,到練習說出自己的界線、堅持自己的選擇。作者反覆強調:設立界線不是對抗,而是讓彼此都能好好相處的前提。
我開始試著對一些看似無害的情緒反應,給出更清晰的回應。我學會了不急著安撫對方,而是先照顧自己的感受。我不再害怕說出「我需要一點空間」,因為我知道,那不是推開對方,而是留下自己。
真正的愛,不會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
書裡有一句話,我想一直記著:「真正的愛,不會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。」當愛的形式是控制,那不是愛,是恐懼。當你為了不讓別人難過而委屈自己,那不是成熟,是失去自己。這不是一本要你去責怪別人的書,而是一本幫你更溫柔面對自己的書。它給你語言、架構和勇氣,幫助你重建和世界、和他人、和自己的關係。你可以拒絕勒索,也可以繼續愛。只是那份愛,必須包括你自己。

📘 推薦書籍資訊
- 書名:情緒勒索
- 作者:周慕姿(諮商心理師)
- 出版社:三采文化(Vision心理系列)
👉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也可以來這裡看看更多閱讀與生活練習:
🌿 Daily Nest|生活慢調小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