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生活沒有特別大的起伏,但總有一種被什麼悄悄拖住的感覺。事情做得來、人也沒事,但心裡總覺得有點悶、有點累。這時,我剛好讀到這本書。書名一看就讓人想停下來,「我可能錯了」,短短一句話,卻像一顆溫柔的地雷。它不是在自我否定,而是在提醒我們:人生不一定只有一條「正確的路」。
這不是一本宗教書,是一本很誠實的書
作者比約恩・納提科・林德布勞,原本是瑞典的廣告總監、創業者,有錢、有才華,典型的「人生勝利組」。但他在事業巔峰時選擇離開公司、出家為泰國森林僧,在寺院裡過著幾乎一無所有的生活,長達 17 年。他不是傳教,也不是為了反社會體制。他只是發現自己累了,雖然擁有很多,但並沒有比較快樂。
這本書寫的,是他從「要什麼都有」的世界,走向「什麼都不需要」的生活旅程。他沒有告訴你「你也該去出家」,反而不斷邀請你思考:「你現在追求的,真的是你想要的嗎?」
我們都太急著當對的人,忘了問自己快不快樂
書中有一段讓我很有感,他寫道:「我們很容易把人生當成一場證明自己是對的比賽。」從小到大,我們被教導要努力、要進步、要成功。但很少有人問我們:「你覺得舒服嗎?」我們追求穩定的工作、光鮮的身份、有秩序的人生,卻忘了感受。日子就像一連串待辦清單,完成了卻不快樂,累了卻不敢停。比約恩的選擇很極端,卻不是要求別人仿效。他只是用自己的經驗提醒我們:「你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方式生活。」
「我可能錯了」,不是退讓,而是自由的開始
最打動我的,是他說這句話的方式。他不是苦行僧,也沒有刻意耍哲學。他笑自己以前多麼自以為是,也誠實地承認,即使當了和尚,內心還是會焦慮、會嫉妒、會逃避。但正因為他開始允許自己「可能錯了」,他才能不那麼用力,不那麼怕失敗。他不再急著贏,而是學會慢慢走。我們都太習慣證明自己,太怕否認就等於失敗。但這句話讓我明白,承認自己不一定對,其實是把權力拿回來的第一步。
那些被他放下的東西,或許我們也正在緊抓不放
讀這本書的時候,我也開始回頭看自己平常抓得緊的事情。像是非得完成多少工作才能覺得有價值、別人說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解釋清楚、社群媒體上的某些標準必須達到什麼,其實根本沒有人逼我。是我自己,默默地用「應該」把生活變成壓力。比約恩說:「放下,不代表失去,而是選擇輕一點。」這句話我一直記著。因為當我們少抓一點,反而能抱住真正重要的東西。
我們都在路上,不需要完美,只要誠實
《我可能錯了》沒有答案,但它提供了很多提問。不是要你馬上改變人生,而是邀請你去想:你現在正在堅持的東西,是不是已經悄悄變成了一種負擔?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,不只是因為作者很勇敢,而是他願意誠實。他告訴你:「就算出家當和尚,我也還是個會煩惱的人。但我現在,比以前更自在。」
如果你最近也覺得生活有點悶、有點塞、有點卡,也許這本書不會給你方向,但它會陪你安靜一下,然後輕輕地說一句:「也許,你可以不那麼急著對。」

📘 推薦書籍資訊
- 書名:我可能錯了
- 作者:比約恩・納提科・林德布勞
- 出版社:究竟出版(2023)
👉 這篇文章隸屬分類:生活靈感
歡迎來逛逛更多閱讀與思考筆記:
🌿 Daily Nest|生活慢調小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