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閱讀感想|我們都值得被理解,包括自己

一本看似童話,其實寫給大人的心理成長故事

一開始拿起這本書,是因為書名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,有點童話,又有點像在說現在的我們。真的有人會去看心理師嗎?那樣會不會太脆弱?看完後才發現,這根本是一本為我們這一代人寫的故事。

書裡的主角是那位熟悉的蛤蟆先生,來自經典童話《柳林風聲》。但這次,他不再是單純的冒險者,而是一個陷入低潮、連自己也搞不懂自己的人。他不快樂,提不起勁,連朋友的關心都感覺不到。他決定去見一位心理師——蒼鷺先生。故事,就從這場療癒之旅開始。

看心理師的勇氣,是承認自己正在辛苦

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寫法。它是一本小說,但內容其實充滿了心理學的觀點與技巧。蛤蟆的每一段話、每一個反應,都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。他會氣餒、會逃避、會突然暴怒,然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。他不是壞人,只是困在自己的思維模式裡太久,忘了怎麼好好對待自己。

蒼鷺先生不急著給答案。他只是陪伴、傾聽、適時拋出問題。那些對話看起來簡單,卻總讓人讀著讀著就鼻酸。因為我們也常常這樣,一邊覺得自己什麼都搞砸了,一邊又不敢讓人知道內心有多混亂。

「你不是壞,而是太辛苦太久了」

書中有一段對話,我特別記得。蛤蟆說:「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」蒼鷺先生回答:「那是你學會的看法,不代表它就是真相。」這句話打中我。原來我們很多的痛苦,不是來自事實本身,而是來自我們對自己的解釋。

當我們一直用「我不好」「我不值得」的視角看世界,這世界看起來自然也會灰暗。療癒的第一步,就是重新學習如何看自己。

內在小孩不是幻想,而是我們沒聽見的自己

整本書像是用一場長長的對話,讓蛤蟆一點一點鬆開對自己的批判。從防衛,到承認情緒,從壓抑,到開始理解童年時的傷,這過程非常真實,也非常需要勇氣。

這讓我想起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「內在小孩」的存在,有時候,我們只是太久沒去聽他說話了。那個小孩可能還停留在某個失望、被誤解的瞬間,而我們一直以為自己長大了,但其實只是學會了壓抑。

心理療癒,不是變得更強,而是對自己溫柔一點

這不是一本要你成為更好的人,也不是一本「療癒速成指南」。它反而提醒我們:不是變得多厲害才能被接受,而是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,才是走向復原的開始。

真正的轉變,不是某一天突然開竅,而是你願意在某個安靜的下午,對自己說:「我好像需要一點幫助。」

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隻蛤蟆

如果你最近覺得心很累、又不知道怎麼說,那這本書或許會是個不錯的起點。它不是要說教你什麼,而是像一位朋友,用故事告訴你:原來我們的感覺都是有理由的,原來被理解的第一步,是先學著不再否定自己。

這本書讓我放下了「應該堅強」的包袱,也開始試著對自己溫柔一點。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隻蛤蟆,有時很吵,有時很倦。但只要你願意停下來聽它說話,它也會慢慢變得安靜。

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

推薦書籍資訊

書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
作者:羅伯特・戴博德(Robert De Board)
出版社:遠流出版(2020)
類型:心理成長/寓言小說/個人成長


如果你正在找一本能溫柔面對自己情緒、也能學習與自己和解的書,這本很值得讀。
🌿 更多閱讀筆記與生活靈感,也可以來這裡看看:Daily Nest|生活慢調小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