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慢生活找回專注

用慢生活找回專注:3個實用習慣重拾專注力與日常節奏

用慢生活找回專注

在這個資訊過度充斥、節奏飛快的時代,能夠「專注」似乎變成一種稀缺能力。工作中一邊切換視窗、一邊看手機訊息,回過神才發現時間被碎片化了;生活中習慣性滑手機、看短影音,連靜下來吃一頓飯都變得困難。

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,我們都在這樣的環境裡迷失過。但我想分享的,是一種我親身實踐、而且真實有效的方法:透過慢生活的練習,重新找回專注與生活的節奏。


慢,不代表什麼都慢做,而是少一點干擾、多一點覺察

「慢生活」常被誤解為放空、拖延、或者不事生產。但實際上,它是一種更有意識地安排時間與空間,幫助我們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事情。

你不需要離開城市、不需要辭職隱居,只要從調整幾個生活細節開始,就能慢慢找回內在的穩定與專注力。


我的「慢專注」練習方式

1. 創造專屬的專注角落

我在房間的一角擺了一張木質書桌,搭配溫暖色溫的檯燈,沒有過多裝飾。這裡不是為了做很多事,而是為了「只做一件事」。

當我坐下來,就知道:這是屬於我自己、與世界斷線的時刻。可以寫日記、讀書、規劃明天,也可以什麼都不做,只是靜靜地坐著。

用慢生活找回專注

2. 排定無干擾時間段(Digital Detox)

每天至少安排 30 分鐘不看手機、不回訊息、不開任何社群。

我通常會選在黃昏或夜晚,用來閱讀、畫畫或散步。這段時間我稱作「數位休息」,不是為了逃避,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注意力重新聚焦於當下。

3. 在生活中加入「緩衝區」

我開始有意識地在事情與事情之間留空,例如工作與吃飯之間,會先關掉螢幕、聽一首音樂再吃飯;出門前,坐著喝完那杯咖啡再出門,不邊走邊喝。

這些看似「拖延」的小舉動,卻讓我感受到生活節奏變得更寬裕,不再像過去那樣一直被推著走。


慢生活 × 專注力 × 居家工作

如果你是居家工作者,也許更常遇到「無法進入狀態」的困擾。

我發現,比起效率工具、打卡系統、鬧鐘 APP,更有用的其實是讓自己安靜下來的空間重新理解時間的安排

從環境、節奏到專注力,這些都不是一夕之間可以改變,但每天調整一點點,就會慢慢長出屬於你的專注肌肉。


專注,其實是現代人最需要練習的一種溫柔。

讓自己從被推著走的節奏中抽身出來,也許從一杯熱茶、15 分鐘不看手機開始。

慢一點、靜一點,你會發現世界仍在,但你回來了。


2024–2025 熱門書籍推薦

1. 《隱性潛能》 — 亞當.格蘭特

由華頓商學院教授撰寫,探討如何透過培養品格與學習能力來發揮潛能,適合希望提升專注力與自我成長的讀者。 ​

2. 《我可能錯了》 — 比約恩.納提科.林德布拉德

瑞典前企業家轉為森林僧侶的心靈之旅,分享如何透過靜心與慢生活找到內在平靜。 ​

3. 《Headspace 冥想正念手冊》 — 安迪.帕帝康

由知名冥想應用程式 Headspace 的創辦人所著,提供實用的正念冥想技巧,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專注力。

4. 《寫給年輕人的靜心課》 — 李德柱

介紹韓國「Ma-Eum Su-Ryun」靜心冥想法,適合初學者學習如何在繁忙生活中找到內在的寧靜。

5. 《真正的靜心:放下一切靜坐技巧,向純粹的覺知全然敞開》 — 阿迪亞香提

強調放下形式化的靜坐技巧,直接進入純粹的覺知狀態,適合尋求深層靜心體驗的讀者。 ​